-
在广西钦州这座滨海小城,每年高考季总会上演"寒门出贵子"的励志故事。最近一则"钦州某中学3名学生同时考入清华"的新闻刷爆朋友圈,让人不禁好奇:这座常住人口不足400万的城市,为何能成为清华生源"黑马"?翻开清华大学近年录取数据,广西生源占比持续攀升,2025年更创下历史新高。
一、小城学霸的突围密码
钦州二中高三班主任李老师透露,今年考上清华的黄同学,高中三年坚持5:30起床背单词,错题本摞起来有半人高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这些孩子很少参加高价补习班,反而把学校免费的晚自习资源用到极致。"他们懂得把1小时拆成4个15分钟模块,背课文、练听力、解大题、复盘错题环环相扣。"
这种"时间颗粒化管理"在钦州多所重点中学已成风气。浦北中学甚至开发出"三色笔记法":黑色记录基础知识点,红色标注易错陷阱,蓝色延伸课外拓展。正是这些接地气的学习方法,让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能弯道超车。
二、清华榜单背后的教育生态
查阅清华大学2025年生源质量报告,广西录取人数较五年前增长47%,其中县级中学占比超六成。这与当地推行的"城乡教育共同体"密不可分——南宁三中、柳州高中等名校定期向县级中学输送名师,钦州一中就通过"双师课堂"共享了省会重点高中的物理竞赛课程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"北部湾英才计划"。钦州港区管委会教育处处长介绍,当地龙头企业每年投入300万元设立专项奖学金,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优质生培养链。去年考入清华的周同学,就是通过该计划获得了中科院专家的科研启蒙指导。
三、普通人家的教育智慧
在钦州老街开杂货铺的林爸爸,女儿去年以数学满分考上清华。他的育儿经朴实却有效:家里电视十年没开过,取而代之的是满墙的二手书。"孩子写作业我就看电工手册,她见惯了大人读书的样子,自然觉得学习是件平常事。"
这种"沉浸式家教"在当地蔚然成风。侨港镇的渔民家长组建了"海上读书会",休渔期就带着孩子在船舱里共读;灵山县的菜贩妈妈们发明了"摊位单词卡",卖菜间隙和孩子互相抽背英语。
四、优质教育的更多可能
清华大学招生办老师曾公开点赞广西学子的特质:"他们身上有种'螺蛳粉精神'——看似普通的原料,经过耐心熬制就能散发独特香气。"这种评价与钦州教育局推行的"五育融合"理念不谋而合:那丽镇中学把海红米种植纳入劳动课,学生在田间学会了生物杂交技术;钦南区三小开设的贝雕课,竟培养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。
看着手机里刷屏的清华录取喜报,在钦州开滴滴的王师傅说得实在:"咱不指望孩子都上清华,但小城的教育公平给了每个人追梦的底气。"确实,当教育回归"有教无类"的本质,每个努力的人都值得掌声。
如果这篇报道让你看到教育更多的可能性,不妨点赞转发给身边的朋友。你家乡有哪些独特的育人故事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那些温暖人心的成长瞬间。2025高考
imgarr举报
